Ying’s Blog

Ying’s Blog -

如何读史-读《史记的读法》

之前读《万历十五年》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 “但是用视而不见的态度抹去遮盖这些事实,就是不忠实于历史;对一个英雄人物隐恶扬善,也并不是真正的推崇。” 这段话说的是戚继光,历史课本里,我们记住的是「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我们需要回答的是戚继光抗倭有什么历史意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然而课本里没有告诉我们的,是戚继光的晚年凄凉、英雄末路,是曾重金购买美女送给张居正、想吃煮猪头了从百里之外走马传至。 当然,这并不影响戚继光成为一个伟大的将领,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的真实,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么做一点都不奇怪。这大概也是“戚继光-孤独的将领”,那一章题目的由来。 如果之前读《史记》总是读不下去,《史记的读法》这本书会非常合适,我觉得这本书像是在讲如何读史记,又像是在讲如何读历史,如何读懂司马迁。 1. 如何读史 惭愧的说,即使到了大学里,我对历史的背诵远远多于思考。这本书里提到: 在一般的教育体制下,从课本里学到的往往是一堆固定的事实,往往让人以为历史就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用这种方式学习历史会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我们以为历史都是拿来背诵的,而为了应付考试背下的这些事实,绝大部分都会在考后迅速遗忘;第二,我们很难去思考究竟可以在历史中学到什么,尤其是与现实相关的智慧 我觉得读历史,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点是一定要放到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比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听了很多遍,再去回顾历史上的朝代,觉得仿佛公理一般自然。可是回到《史记》的年代,当时周朝名存实亡,礼崩乐坏,春秋战国分裂多年,齐桓公等各方霸主悉数登场。直到秦朝统一,秦始皇成为第一个皇帝,可是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 汉朝再次统一后,当时的人们,包括司马迁一定会想,如何能够、是否一定能够朝代稳固,战乱的年代是否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点是一定要多面的去看: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婊子,不同人的想法、不同人的利益,写出来的历史都会带着个人的色彩。 司马迁为什么写的是这些人?为什么不是那些人?为什么项羽没有建立王朝,却有《项羽本纪》?为什么刘邦可以成功而项羽不能?太史公曰的那些,足够客观吗? 2. 一些读书笔记 关于阿房宫:“阿房”其实是一个俗语,用英文翻译倒更加贴切,那就是The Palace。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这座宫殿,只要提到“那栋房子”或“那座宫殿”,没有人不知道你在讲什么,所以它后来就被叫作阿房宫了。 汉武帝热衷于长生不老,李少君用此勾引汉武帝,说自己经常在海上来往,看到仙人安期生。安期生不吃一般的五谷,而是吃巨大如瓜的枣子。后来李白曾经写诗: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许多年之后,古龙又引用李白的这首诗写了一篇小说,叫做《长生剑》。 “上有好者下必应之”: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这个规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猛虎、贪狼都容易理解,狠羊似乎有点奇怪,特别是看过类似《沉默的羔羊》这类电影后。 绵羊是温顺的,但是山羊并不是。山羊的一对角,印象里在西方是恶魔的象征,比如欧洲传说里公羊角是撒旦的标志。 东西方文化前期各自发展,这里倒有些类似。 在学校里学习《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背的滚瓜烂熟,知道了讳疾忌医这个词。后来长大了,才体会到“讳疾忌医”一方面确实是对身体健康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没钱。 焚书坑儒的“坑儒”,大都以为被坑的是儒生,这是后世对这件事情的一个重要误解。司马迁写得明明白白,秦始皇坑杀的是四百六十个咸阳方士——“诸生”最重要的身份是方士。 古史层累构成说:“层累”,意味着古史是用相反的顺序堆叠上去的,在历史的陈述上,越是号称古老的传说,它的起源往往越晚。因为战国诸子辩论时,有时候会宣称这些话是很古远的圣人就说过的。时间越往后,这些古人被宣称的时间就越往前。 张良得黄石老人传授《太公兵法》,当时没有任何目击者,只牵涉到一个人跟一个神,或者说一个人跟一块石头。那么是不是只有张良自己讲出来,世界上才会有这个故事?

《万历十五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不忠实于历史,隐恶扬善并不是真正的推崇”,这段话提醒我们,历史课本里记住的只是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而没有提及他晚年的凄凉和英雄末路。《史记的读法》这本书提醒我们,读史不仅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还要多面的去看,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相关推荐 去reddit讨论

热榜 Top10

eolink
eolink
Dify.AI
Dify.AI
LigaAI
LigaAI
观测云
观测云

推荐或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