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之道
原文中文,约3800字,阅读约需9分钟。发表于: 。当我们谈起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时候,近代学术界有着很多观点,但其中最大一点不同在于“静”上。从几千年前柏拉图提出“迷狂说”开始到19世纪下半叶,非理性主义就开始在西方现代主义中占据统领位置,比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酒神精神、以及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西方千年来除了正统的理性思考去探索真理以外,还一直有着一条向着“迷狂”精神的追求向度存在,而中国东方追求真善美的“虚境”和西方的“迷狂说”...
中国儒释道三家注重“静”的力量,认为通过“静”可以体悟“道”和“无我”的超脱感。中国人将“静”视为美学和生活价值,如文艺创作中的态度。中国思想强调心静,能感受真和美。在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新潮和体验,但中国文化提供了不同的参考,通过静中获得新趣味和精神追求。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静修养对学习和处事有帮助。中国文化的生活价值是在后现代时代中获得内心安静和滋养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