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里,罕有推理类型的小说?
中国古代的讲故事的风格,一贯是喜欢将故事说的明明白白,例如在戏剧中,上场一定要先自报家门,姓名、籍贯、工作、年龄都交代清楚,甚至脸上也要涂上不同颜色,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从心理角度说,就是古人的生活压力实在太大,在戏台和故事中看好人直接打坏人,这很解压。而我们的古代探案小说,虽然数量不少,如《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海公案》《于(成龙)公案》《林(则徐)公案》《...
中国古代的讲故事风格明白易懂,但古代探案小说缺乏推理内容。直到清末才有类似西方侦探的形象。神怪小说有悬疑元素,如《西游记》中的妖精。戏曲舞台上,妖怪会直接画在脸上身上或自报家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