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标记辅助记忆

原文约800字,阅读约需2分钟。发表于:

归类和标记可以是逻辑上、思想上的进阶,最起码不应该通过载体进行分类,即视频、故事、项目、经验、教程,这种分类统统都是本末倒置。因为它无法告诉你,内容是什么。比如了解一个人,关注他/她从事什么领域,有什么兴趣爱好,会比关注他本身的性别更为有趣。 其次,标记是为了记忆,引出关联性。和贴标签强制递归不同,标记是自由的、散漫的。它可以以阿德勒心里学为基础,根据信息的来源和用途进行标记关联。这样,就不会把信息强制归类到具体某个类目下面,也就避免了因为物理存储上而导致的唯一性分类。理论上,你对信息的用途越多,你对这个信息的认知也就更全面。到最后,可以推出一个猜想:事实信息本身是无属性的,而解读它的立场、认知水平和视角决定了它会有怎样的倾向性。 但这又带出一个新问题:如果都是平等的关联性,如何确定主次并勾住信息呢?我认为,最能产生印象的还是自己的原始问题。因为无论是随机散漫地查看信息,还是有目的地去阅读信息,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已有或即将产生的问题。这类原始问题会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记忆之海中,更能让我们产生印象。 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表示,人们天然擅长记住结论,而不是记住问题。所以这里还需要把原始问题编码成主题,即问题也有其辐射范围。比如你关心自己的收入水平,你可能会去翻阅多个信息,有人从经济学的视角告知你过去 20 年,因为国民生产水平提升了,个人收入水涨船高。也有人从商业的视角告诉你,互联网科技的兴起,给大家带来一波时代红利等等。但这是都是试图表达一个问题的解域——答案大概率就在这些范围里。 综上,信息的锁链就初步有了雏形:从信息到原始问题,从原始问题到主题标记。但这种信息整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范围小、成本大的局限性: 很多信息可能没有所谓的主题或者时效性很强。比如天气预报,你只想知道自己穿什么,要不要带伞,但是过了今天你很大概率不再关心这类信息了。 不适合需要大量处理信息的人。对于这类人的需求,批处理始终是第一优先级,先收集,再消化。 对信息的来源要有极高的甄别能力。因为在传播方面,以讹传讹、诡谲猎奇始终是一种强大的能量,对信息甄别和验证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归类和标记是逻辑上的进阶,不应通过载体分类。标记是为了记忆和关联性。信息的锁链是从信息到原始问题,再到主题标记。这种整理方法有局限性。

通过标记辅助记忆
相关推荐 去reddit讨论